李老師從教十多年,一直在教學一線,帶的課也比較多,但績效工資卻只能拿“平均數”,他覺得自己吃虧了,抱怨學?!翱冃Х峙洳缓侠怼?。
1)
績效工資是教師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,績效工資的高低,直接影響一線教師的工作積極性。不過,績效工資的分配方案是由各地各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的,所以難免有人覺得自己吃虧了?,F實有不少一線教師跟李老師的想法一樣,他們也認為“績效分配不合理”,而這背后,是3個待解的難題。
第一個難題:如何公正地體現每位教職工的工作量?
一般來講,中小學教師的績效工資中有70%是定量績效、30%是定性績效。定量績效就是跟工作量有關的績效。工作量大的教師,定量績效就多一些;工作量小的教師,定量績效就少一些。
基本上每個學校在認定教師工作量的時候都會參考課時量,比如初中教師,每周十二節(jié)數學(語文、外語)算滿工作量,“小學科”授課教師可能是每周十四節(jié)課或者十六節(jié)課才算滿工作量。
在一所學校,肯定有超工作量的教職工,也肯定有不滿工作量的教職工。比如某些不帶課的后勤人員,工作量可能只按照滿工作量的70%計算;帶課比較多的班主任、年級組長、中層干部,可能工作量是滿工作量的1.5倍甚至2倍。
部分對中層干部很友好的中小學,不帶課的中層干部工作量都算滿工作量,這就比較容易引發(fā)一線教師的不滿。應該講,公正地體現每位教職工的工作量,是合理分配績效的前提。
第二個難題:如何科學地分配獎勵性績效?
定性績效跟教師的教科研、教學活動、各類比賽、各種榮譽等息息相關。很多學校是用“積分制”測算定性績效的數額,就是把所有的教學科研活動、比賽、榮譽都列出來,賦予一定的分值,獲得一項就加一項的分數,獎項多的教師,分值就高,績效數額就多,不怎么參加教學科研活動的教師可能這一塊就是“0分”。
雖然定性績效工資占績效總量的比例不大,但按照“積分制”算下來,教職工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。以三線城市某中學為例,該校部分教師每學期的定性績效是“0元”,而另一部分教職工每學期能拿到數千元的定性績效。
雖然大家認同這種分配策略,但仍然會覺得某些分配細節(jié)不合理,比如不同獎次的分值差距,有些教師會認為不應該把分值差距拉那么大;還有一些教師因為學科原因,很少有什么學科競賽,所以這塊分值就得不到,他們會認為自己吃了學科的虧,不公平。
第三個難題:如何合理利用“少數服從多數”表決機制?
學校的績效工資分配方案,必須要通過大會表決才可以生效。既然是大會表決,那就基本按照“少數服從多數”原則來。
“少數服從多數”當然是解決集體問題的最佳方案之一,但績效工資關系每位教師的切身利益,我們應該爭取最大共識,要在溝通和相互妥協中尋求教職工的廣泛支持,否則就可能會犧牲少數人的利益。
2)
大家在一個單位上班,低頭不見抬頭見,績效工資分配得好,大家的情緒就好,在一起工作就很開心;績效工資分配得不合理,一線教師就有怨言,工作氛圍就會變得不友好,影響大家的工作積極性。
鑒于此,我們在分配績效工資的時候必須要做到公平公正、科學合理,既要照顧每位教職工的訴求,又要有一定的差異性,不能搞“平均化”,要體現出績效工資的“激勵性”。
但大家的立場不一樣,對同樣的事情會有不一樣的看法,很難達成共識。因此我們發(fā)現,許多學校的績效分配方案其實已經很周全了,然而依舊有人覺得“不合理”。
話說回來,就算績效工資的分配的確不合理,我們又有什么辦法呢?這個分配方案是通過大會表決生效的,我們唯一能做的,就是抱怨一下。
今日話題:你覺得自己所在的學校,績效分配方案合理嗎?歡迎大家參與討論。
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,快來關注軼工坊
(圖片來源網絡,若侵權,請聯系刪除,謝謝)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(fā)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(fā)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(guī)的內容, 請發(fā)送郵件至 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